瑁簡體字、瑁簡體字寫法、造詞有哪些?

「瑁」簡體字是什麼?瑁的簡體字是:瑁。

想知道瑁簡體字寫法怎麼寫?瑁簡體造詞有哪些?或是想知道瑁的注音、漢語拼音以及瑁的筆畫嗎?在繁簡轉換辭典通通找得到。

瑁 簡體繁體對照

瑁繁體字瑁簡體字
字形
筆畫1313
發音/拼音ㄇㄟˋmèi

瑁簡體字造詞

瑁繁體字造詞瑁簡體字造詞
瑁瑇
瑁珂
瑁玥
瑁瑰
瑁琦
瑁瑾
瑁玛
瑁琳
瑁甫
瑁玙
瑁红
瑁瑙
瑁璟
瑁琏
瑁瓒
瑁瓜
瑁璐
瑁珈
瑁瑝
瑁瓷

「瑁」的維基百科解釋

漢語

簡體與正體/繁體
異體
 

𤣽

𤲰 詞源2
詞源2

𤣽

𤲰 詞源2
詞源2

⿰𤣩囟

字源

古代字體(
《說文解字》
(於漢朝編纂)
小篆

形聲漢字(OC *muːɡs, *mɯːɡs, *muːɡ):意符𤣩 ()+聲符 (OC *muːɡs, *mɯːɡ)

詞源1

發音

  • 官話
    mào (mao4)
    ㄇㄠˋ
  • 粵語 :mou6

  • 北方話
      • mào
      • ㄇㄠˋ
      • mao4
      • maw
      • mào
      • /mɑʊ̯⁵¹/
  • 粵語
      • mou6
      • mouh
      • mou6
      • mou6
      • /mou̯²²/

  • 中古: /mɑuH/
韻圖
2/3
(4)
(89)
去 (H)
I
莫報切
擬音
/mɑuH/
/mɑuH/
/mɑuH/
/mawH/
/mɑuH/
/mɑuH/
/mɑuH/
mào
mou6
  • 上古
    /*muːɡs/
鄭張系統 (2003)
1/3
8918
1
/*muːɡs/

釋義

  1. 古代天子接見諸侯所執的玉(

詞源2

發音

  • 官話
    mào, mèi
    ㄇㄠˋ, ㄇㄟˋ
  • 粵語 :mui6

  • 北方話
      • mào
      • ㄇㄠˋ
      • mao4
      • maw
      • mào
      • /mɑʊ̯⁵¹/
      • mèi
      • ㄇㄟˋ
      • mei4
      • mey
      • mèi
      • /meɪ̯⁵¹/
  • 粵語
      • mui6
      • muih
      • mui6
      • mui6
      • /muːy̯²²/

  • 中古: /muʌiH/, /muok̚/
韻圖
1/3 3/3
(4) (4)
(42) (6)
去 (H) 入 (Ø)
I I
莫佩切 莫沃切
擬音
/muʌiH/ /muok̚/
/muoiH/ /muok̚/
/muɒiH/ /mok̚/
/mwəjH/ /mawk̚/
/muᴀiH/ /mok̚/
/muɒiH/ /muok̚/
/muɑ̆iH/ /muok̚/
mèi
mui6 muk6
  • 上古
    /*mɯːɡs/, /*muːɡ/
鄭張系統 (2003)
2/3 3/3
8920 8925
0 1
/*mɯːɡs/ /*muːɡ/
見淮南子玳瑁 見子虛賦,漢書作毒冒

釋義

  1. 僅用於玳瑁 (dàimào, dàimèi)。

組詞

  • 玳瑁
  • 玳瑁梁
  • 玳瑁筵

來源

  •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,A02589
  • 瑁, 漢語多功能字庫 (Multi-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). 香港中文大學. 2014– 

日語

漢字

另見:
Category:寫作「瑁」的日語詞

(表外漢字)

  1. 中國帝王所用的玉

讀法

  • 吳音まい (mai)もう ()
  • 漢音ばい (bai)ぼう ()

朝鮮語

漢字

(mo, mae) (韓字 모, 매, 修正式:mo, mae, 馬科恩-賴肖爾式:mo, mae, 耶魯式:mo, may)

  1. 本詞語需要翻譯為漢語。請協助添加,並移除{{rfdef}}模板。

越南語

漢字

漢越音;讀法:mội ((mạc)(bội)切(thiết))[1], mạo ((mạc)(báo)切(thiết))[2], mại[3], mồi[4]
字喃;讀法:mồi[3][1][2][4][5], mùi[2], mao[6]

  1. mội 的漢字, 「僅用於玳瑁 (đại mội)
  2. mạo 的漢字, 「中國古代使用的玉」
  3. mồi (玳瑁殼)的喃字。

組詞

  • 玳瑁 (đại mội)
  • 玳瑁 (đồi mồi)

來源

  1. 1.0 1.1 Nguyễn et al. (2009).
  2. 2.0 2.1 2.2 Trần (2004).
  3. 3.0 3.1 Nguyễn (2014).
  4. 4.0 4.1 Bonet (1899).
  5. Taberd & Pigneau de Béhaine (1838).
  6. Hồ (1976).
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

參考資料